据中国图书评论网,谈到我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人们多会想起“湖广填四川”、“洪洞大槐树”、“下南洋”、“走西口”,但对“闯关东”似乎知之甚少。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约略地反映出一些有关“闯关东”的历史情况,引发了人们对这一大规模移民现象的关注。那么,真史中的“闯关东”是怎样形成的?究竟是哪些人在“闯关东”?如何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文化学的角度来认识这段移民史?“闯关东”体现和孕育了怎样的人文精神?请看——
主持人李庆英
□话题特邀嘉宾
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
徐彻(辽宁古籍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
王振忠(复旦大学教授)
刘德增(山东教育学院教授)
■“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略称,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堪称中国移民史上最大的移民运动之一
主持人: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再现了近代中国发生在东北大地上的一段移民史。
在我国历史上,几次有名的大规模的移民现象都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如“湖广填四川”、“洪洞大槐树”、“下南洋”、“走西口”,其形成都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那么,为什么把关内向关外移民的这种现象称为“闯关东”呢?
葛剑雄:“闯关东”的形成有深刻的历史背景。1644年清兵入关后,满族人口几乎全部从东北迁入关内,原来汉人相对集中的辽东也变得人口稀少。直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辽东一带还是“有土无人”,“自沈阳至卜奎(今齐齐哈尔),中间数百里无居民”。为了限制蒙古人内迁和汉民外迁,划分游牧地和农业区,清朝于顺治年间沿明朝辽东边墙旧址筑了约900里长的“柳条边”,康熙年间又加筑了新边墙。边墙设20座边门,每门常驻数十名官兵,稽查出入,禁止边内居民越过篱笆打猎,采人参,放牧。
“卖儿卖妇路仓皇,千里音书失故乡。”这句竹枝词反映了“闯关东”者的无奈和悲苦。
由于关东长白山地区盛产人参,从事采参与贩运获利丰厚,关内人出关买卖人参的人日渐增加。顺治十一年(1654年)规定,凡出入山海关者都须凭印票,禁止挟带人参入关。但对出关于“柳条边”之内垦殖依然允许。但至康熙七年(1668年),关外之地都被列为封禁范围。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政府派大臣探求鸭绿江源头,寻访长白山清朝发祥圣地。根据大臣的回报,康熙帝认为长白山与清朝的龙脉相连,因而将长白山周围地区都列为封禁范围。尽管有封禁的规定,但遇有灾害,关内百姓往往强闯或偷渡出关。一方面由于“柳条边”长逾千里,常驻官兵人数有限,难以阻拦。另一方面,为减少关内灾民的压力,不止一次变通规定,允许灾民出关,或者采取默许态度。但在多数情况下,出关是被禁止的、非法的,因此只能“闯”。
关东气候寒冷,人烟稀少,大多数地方还是无人区,能挖到人参,采到东珠,获得丰收固然能发财致富,也可能历尽千辛万苦却一无所获,甚至冻馁而死。加上没有设立行政机构,得不到保护和救援,盗匪横行,所以随时都有危险。闯出关的人可能得以维持温饱,就此安顿,再接来家属。也可能占上大片土地山林,或者带上白花花的银子衣锦荣归,来年带更多乡亲“闯关东”。但同样可能当了“胡子”,或者沦为奴仆,甚至客死异乡。但由于内地特别是山东,早已人满为患,农民无地可耕,加上天灾人祸频繁,官府地主压榨,穷人流民只能以“闯关东”为唯一出路。
王振忠:“闯关东”是17至20世纪中国内地向东北移民运动约定俗成的一种略称。进入20世纪30年代,由于“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东北地区,“闯关东”的移民浪潮才有所消歇。纵观“闯关东”的历史,其移民数量之众,规模之大,历时之长,均堪称中国移民史上最大的移民运动之一。
徐彻:“闯关东”中的“关”,指山海关。近代历史上,鲁、豫、冀、晋、陕五省流民,大多经过山海关往东北走,去“闯关东”。“闯关东”的路线分为陆路和海路两条路。陆路是从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等长城各关口出关,进入辽沈地区。海路则由山东半岛或福建沿海乘船到达辽东半岛。前者为“闯关”,后者为“偷渡”。实际上,“闯关东”只是指清代以来向东北移民的一个阶段性的代名词,并不是东北移民史的全部。历史上,东北大地至少曾出现过五次较大的移民潮:清初移民、清末御俄、关内逃荒迁徙、日本侵略者殖民移民、新中国成立后支援东北建设。
■顺治八年(1651年)是“闯关东”的起点,很多族谱把“闯关东”的年份定在了这一年
“渤海风掀恶浪摧,三更雨打断船桅。乡人尽做波中鬼,不敢回头任泪垂。”这首流传的竹枝词反映了从海路去“闯关东”的凶险与艰辛。
顺治元年(1644年)八月二十日,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从盛京(今辽宁沈阳)起驾,迁都北京。辽沈地区人口大多“从龙入关”,留住东北地区的人口约40万人。东北地区土地肥沃,地广人稀,如果移民开垦,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财源。就是在这种形势下,顺治八年(1651年),清廷下令:“令民愿出关垦地者,山海道造册报部,分地居住。”(乾隆官修《八旗通志》卷八一《食货略》)一般认为,顺治八年是“闯关东”的起点,很多“闯关东”者的族谱把他们“闯关东”的年份定为这一年。顺治十年(1653年)九月十七日,满汉九卿官员将他们议定招民开垦的方案上报:“今将辽东为省,先以辽阳城为府,设知府一员、知县二员,招募人民前去收养开垦。若招民一百名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百名以下六十名以上者,文授州同、州判,武授千总。五十名以下者,文授县丞、主簿,武授百总。”(金毓黻《静晤室日记》卷一五二)招募者将所招人数、籍贯、姓名,具册上报户部,户部核准之后,由招募者带领出山海关,赴辽东知府、知县处交接。从遗存至今的文献资料来看,浙江义乌人陈达德是第一个招募百姓到辽东垦荒之人。顺治十一年,他招徕民户140家,被授予辽阳知县。顺治十一年(1654年)六月,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又颁布了一道命令,允许个体百姓自行赴辽东垦荒。从顺治十一年六月起,有组织地移民与个体自行移民辽东,二者并行。
为了鼓励百姓开垦荒地,清政府规定新开垦的土地三年起科。康熙十一年(1672年)又改为十年起科。康熙十五年(1676年)恢复三年起科旧制。康熙十八年(1679年)又定为六年起科。辽东一带肥沃的土地,优厚的起科年限,吸引大批贫苦百姓移民辽东。大批百姓拥入,必然危及满族“龙兴之地”自然环境。为了保护满族的“龙兴之地”,从顺治十一年开始修建“柳条边”。“边外”划为禁区,不准移民越雷池一步。但是,这条边墙未能完全阻挡移民的步伐。如嘉庆八年(1803年)十一月十一日山海关副都统来仪上奏:自十月初一至十一月初九在40天内,出关的山东人、直隶人、山西人多达8218人,平均每天205人。这些都是合法出关的,从海上偷渡者,则不知有几。从嘉庆年间(1796~1820年)起,陆续放垦“边外”土地,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最后一片“边外”土地放垦,二百多年的封禁至此结束。此后“闯关东”进入高峰期。
■“闯关东”的人口在3000万左右,山东人占80%左右,是“闯关东”的主体
主持人:《闯关东》这部历史剧是以一户山东人家“闯关东”为线索展开的,这是否也反映了山东人是移民群中的主体?历史上到底是哪里的人在“闯关东”?
徐彻:“闯关东”的多是流民,大多是来自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的受灾民人,也有福建、浙江一带的流民。
刘德增:在“闯关东”的人群中,山东人最多,其次是河北人、山西人、河南人。一份统计资料显示,民国十八年(1929年),关内各地“闯关东”人数列前三位的分别是山东、河北、河南。一般认为,“闯关东”的人口在3000万左右。在“闯关东”的人群中,山东人占80%左右。例如,《申报》光绪二年(1876年)八月二十四日报道:
兹据牛庄来信云:山东避荒之人,至此地者纷至沓来,日难数计。前有一日,山东海舶进辽河者竟有三十七号之多,每船皆有难民二百余人,是一日之至牛庄者已有八千余名,其余之至他处码头者尚属日日源源不绝。
辽宁省德艺双馨文艺家、大连电视台剧作家高满堂。提起高满堂,圈外的人也许印象不深。但要提起他的作品,也许许多人会有深刻的印象,如电视剧《家有九凤》、《篱笆·女人·狗》、《抉择》、《突围》、《法官谭彦》等等,他现在可以说是影视圈的一个热点人物,由他编剧、赵本山导演的电视剧《刘老根3》年底要开机拍摄。
1983年,高满堂从大连市51中学调入大连电视台电视剧部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单位。20多年来,他与大连电视台一起同舟共济、成长壮大。他说,他很幸运,赶上了好时候,由于电视台致力于发展和繁荣电视剧艺术事业,他的能力和艺术天赋才有机会得以挖掘,并在这样一个具有良好文化环境的工作条件下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表现。贯穿在这20多年的艺术实践中的,是他对电视剧艺术特质和生产规律的不断深化的认识和自觉的把握,是生机勃勃而又艰难曲折的艺术探索和成败两方面艺术经验的积累。在高满堂看来,这是别人所不具备的。因此,他只有全身心地投入电视剧创作工作,拿出更多更精的作品来回报观众、回报电视台的培养、回报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才能问心无愧。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到目前,他已经创作出了电视剧200多部(集),好几部电影。许多作品在观众中产生了较好的反响。如很早以前就推出的电影《大海风》及近年来推出的电视剧《家有九凤》、《小楼风景》、《午夜有轨电车》、《咱那些日子》等。他说,他这一辈子恐怕是与电视剧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现在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其中了,想拔出来是不可能的了,电视艺术已经成了他的第二生命。
一个艺术家最可贵的是要有艺术良知和责任感,翻开高满堂的电视剧本,我们不难发现,从生活素材的选择和提炼,到戏剧结构和人物性格的刻画;从语言风格到情节安排,作者思维和创作的全过程,不但具备电视剧的艺术特性和美学要求,而且特别富有生活化色彩。他所创作的绝大多数电视剧都是现实题材,它们贴近时代,贴近老百姓生活,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流淌者亲切质朴的情感。因此,也可以这样说,高满堂剧作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现实生活的热情关注和对普通人命运的深切关怀。他说,真诚的创作需要我们艺术工作者具有艺术良知,具有严肃的历史感和鲜明的责任感。这个责任感不是别的,就是关注老百姓所关注现实,关注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创作上的真诚,简单地说,就是对现实的尊重、对情感的尊重、对生活和社会的尊重,或许可以说是上对父母、平对妻子、下对儿女的尊重。这种尊重的程度决定了作品的社会意义、人生态度、情感纯度等定位。我们只有在创作上保持这颗真诚的心,才能打动观众,才能做到艺术作品和观众以心换心的交流。
高满堂认为创作就是拼生活,看对生活的态度,看对生活的感受能力。他说他创作之所以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是"偷"了深入生活的巧。他的剧作一般不直接表现意义重大的社会问题和直接揭示尖锐的现实矛盾,而是通过普通人的人生命运的描写来折射社会生活的变革和时代前进的印迹。他怀着对生活的一颗无限依恋的赤诚之心,不断弹奏出一曲曲生活的恋歌,有的高亢激越,有的柔和深沉。《家有九凤》描写了一个有九个女儿家庭的故事,对于家有九女这样的主人公选择是不是真实的问题,高满堂介绍,这恰恰是自己妻子家庭的真实写照,"我的岳母就有九个女儿,最大的和最小的相差29岁,我的妻子是最小的小九。三个女人都一台戏,这九个女人在几十年间发生的悲喜剧,让我认识到好感情、好亲情很多时候是打出来的、磨砺出来的,所以我写《家有九凤》的时候感到前所未有的顺畅,当然,剧本内容还是与我妻子的那个大家庭有很大区别的,电视剧总是有艺术创造的。"为写《法官谭彦》,他九下开发区;为写《午夜有轨电车》,他坐了半个月的有轨电车;为写《远岛》,他在远岛上呆了8天,险些丧命,下岛回家,黑得连妻子都不敢相认;为写《突围》,他只身一个人跑到嫩江3个月,在盲流村,他一住就是半个月,那是他一生都难以忘怀的日子。回来时,半路路过沈阳下车,辽宁电视台的同志来接他,寒暄了几句,他就直奔商场,因为他全身已经招满了虱子。在九井,他犯了胃溃疡,吐血便血,回到家一头拱到床上,病了半个月……。正因为他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的鲜活的生活素材,所以,他必然会关注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生活命运,对比那种迎合高消费显阔气的时髦,对比那种总乐于把镜头和笔锋对准少数大款大腕、大家族的身上,表现他们在商场、情场、官场的勾心斗角与荣辱兴衰,场景多集中在高档饭店,高墙大院和豪华别墅之中的媚俗的文化潮流,他的剧作中洋溢着现实主义精神和平民化的创作倾向,他所坚持的艺术道路,也就更加显得难能可贵,并且具有进步意义。
成功后的思考--突破平庸
高满堂是一位勤奋多产的剧作家,也是一位正处在艺术生命旺盛期,逐步走向成熟的剧作家,当他的作品不断获奖,当他的才华不断受到赞叹,当他的名字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的时候,他不但没有满足和陶醉,反而更加清醒,思想更加深邃。这一点他的作品就可以佐证。《突围》、《午夜有轨电车》、《黄海渤海在这里相连》等这些作品的时代特色和艺术感染力方面,虽然互有差异,但总体上都已经达到了上乘水平。他的某些早期作品,如《竹林街十号》、《停泊十天》、《小楼风景》,放在当时看,无疑也是上乘之作。同是高水平、高起点,为什么高满堂的作品会越来越有所突破、有所提高呢?他认为一个作家要想突破创作的平庸,就要平心静气地不断深入到生活中去,开阔视野,吸取营养。戒浮躁,淡名利,尤其在这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和发展的今天,对理想和信念清醒的把握,对自己思想不断地清洗与清洁,对生活充满高度的热情和关注,对一个电视剧创作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否则就会失去创作的新鲜感和时代感,使自己的创作定位发生偏离,就很难产生积极的人生状态和创作激情。因此,他始终把艺术创作当成严肃神圣的事业,进行着艰辛而丰硕的探索和追求,因而能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用他那丰富多彩、新鲜生动的作品来满足广大观众的精神需求,为电视艺术的发展提供新鲜的艺术经验。
无暇的荣誉,对于高满堂来说,当然是对他多年来默默无闻工作的一个肯定,同时也是对他莫大的鼓励,但是,他认为自己还做得远远不够,他还要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他说,要将平民电视剧进行到底。他认为,平民电视剧是这几年所提出的一种说法,所谓平民电视剧就是讲述平凡的人生,反映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它在观众中有着广阔的市场。近年来涌现的很多平民电视剧都获得了奖项,并获得了中央领导的首肯。最主要的是,这些关注普通百姓视角的电视剧都赢利了,而且深得老百姓的喜爱,这对于电视剧的发展也是极其重要的。说到平民生活中的点滴,他认为就不能不提到以叙述琐碎事情而闻名的韩剧。曾经以《家有九凤》与韩剧《大长今》相抗衡的高满堂,对于平民剧的发展有些忧虑。他认为,国内对于平民剧的创作一直都有着向韩剧、日剧“跟风”的趋势,失去了自己所具有的优秀民族风格而变得庸俗。“我不是说韩剧不好,它也有它的优点。但是,它的糟粕在于它对于生活的过于美化、回避人性的矛盾,这是不现实的。”
这也正像他自己在《突围三题》中说的那样:“于是,我强迫自己突围”,“从习惯和成熟中走出来,摆脱一种为了应和的无奈与失真,滤化掉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和乖巧’。
我们关注着,我们期待着,愿高满堂的思想与艺术更加成熟,愿他能够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打动人心的作品,赢得更多人的满堂彩。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