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文学成就不用言说,《红楼梦》细致入微而又气魄宏大,从整个社会的结构上反映生活的复杂性和广阔性。它是当时各个社会面貌的缩影,也是当时社会整个精神文化的缩影,《红楼梦》中蕴涵的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方面的思想,也是我国文化的宝贵财富,其中体现的管理思想给我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对于《红楼梦》中的管理思想,我国曾有多位学者进行过研究,基本上论述的都是管理思想本身,对《红楼梦》管理思想的历史时代背景尚少挖掘。《红楼梦》第55回和第56回主体描写了李纨、探春、宝钗在王熙凤病休期间受托携管家务的情节。这两回是在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之后又一次展现曹雪芹管理思想的重要章节,从思想的丰富上比前面更胜一筹,尤其在处理大观园的事物上更令人称奇。在此,我们将从历史角度剖析当时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对孕育李纨、探春、宝钗携管大观园中管理思想的重要作用,去认识曹雪芹深邃管理思想的历史背景。
《红楼梦》管理思想的历史时代背景
《红楼梦》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社会生活,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是我们分析《红楼梦》管理思想背景的基础。
经济环境的影响。明清时期农业商品化加速,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的种植更加广泛。清康熙年间,全国桑蚕业最发达的嘉兴府地区旱地占18.26%,水田占81.74%。当时嘉湖地区旱地种桑养蚕,水田种稻。农民主要从事粮食生产,种桑养蚕只是辅助性的农家副业。但这种商业性的农家副业,已在农民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农民的农业生产资金、还债、交纳租赋以及维持部分生活需要的重要来源。副业这一部分的农业经济,已转化为商品生产,受市场供求和价值法则的支配。这一时期,农业向市场提供的商品粮有所增加,同时土地和劳动力商品化程度提高,经营经济作物增多。在《红楼梦》中,探春提到:赖大家的园子,除他们戴的花儿,吃的笋菜鱼虾之外,一年还有人包了去,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剩。探春不无感慨地说:“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而在此之前,照管大观园是需要账房雇用花儿匠、山子匠、打扫人等,并支付他们工费的。对这一事件的描述,正反映了曹雪芹受到商品化思想的影响。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特别是乾隆朝以后,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资本主义萌芽不仅显现在纺织业、冶金业、铸铁业中,在制瓷业、采木业、造纸业、采煤业、农产品加工业(如制烟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特别是农业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从明代地主直接经营农业的情况来看,分为使用奴仆耕种、出租土地与经营商业性农业相结合和役使“雇工”耕作三种类型。但是明代的长工身份是不自由的,只有短工身份是自由的。到了清代,在农民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的条件下,一部分农业雇工已取得了一定的人身自由,他们与雇主之间“并无立有文契,亦无主仆名分”。及到乾隆年五十三年(1788年)对清律的修改,从法律上正式确认农业长工与雇主的关系是凡人关系。在某些农业商品性生产较发达地区,特别是经营经济作物的地区,已经出现了雇佣十几个、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数百个农业雇工的情况,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初形态。这也使得赖大家包租园子的经济形态在《红楼梦》中出现,探春等人对其进行模仿,把大观园承包给一些老妈妈及其家人。
政治环境影响。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期,商品生产迅速发展,并出现了新生产方式的萌芽,市场日益扩大,商业繁荣。清政府为了适应这种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需要,在商品政策上进行了某些调整,最明显的表现是变“抑商”政策为“通商”政策, 清政府通商政策的调整促进了农业商品化的发展,这是曹雪芹商品化思想意识的政治环境。
文化环境的影响。清初学者一反明末浮夸空谈的学风,强调“实践”、“实功”、“实事”,“讲求经世致用的功利主义,把学术研究的范围扩大到自然、社会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举凡天文、地理、经史典制、文物、吏治、财富、河漕、兵工、民俗、乃至文学、音韵,无不经验深究。
黄宗羲作为清初学者的代表人物,梁启超曾这样评价他:“清初之儒,皆讲‘致用’,所谓‘经世之务’是也,宗羲以史为跟柢,故言之尤辨。”宝钗认为探春通过读朱夫子的文章“不自弃文”应该认识到大观园中花木的价值,注重实践、躬身践行的思想可见一斑。同时也反映出经世致用的功利主义是探春提出大观园承包管理思想的文化前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曹雪芹的入世哲学。这一思想与主要人物贾宝玉的出世思想形成了鲜明对照,说明曹雪芹实际上并不赞赏贾宝玉式的处世哲学。也只有持这样的思想,才能使《红楼梦》大气磅礴,思想深邃,不落于飘渺空灵。
∷相关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更多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