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上分析,武大郎一无是处,潘金莲样样优秀,这二人在一起差距极大,用现在的新名词来说,是甲女和丁男的搭配。
记不清是谁说过,潘金莲武大郎这段故事是《水浒传》中最有人情味的几回情节。这话说得有道理,水浒是大男子主义的故事,梁山是男人世界,好汉们眼里是没有女人的。但是从《水浒传》中走出来的潘金莲却成为响当当的角色,名头人气出彩程度几乎比武松有过之无不及。水浒热衷描写的是月黑杀人风高放火、啸聚山林快意恩仇的江湖生涯,离常人的现实生活很遥远。在这几回却慢条斯理地讲两口子家长里短居家过日子的事,充满生活气息,书中人物仿佛就是读者身边的一员。
武大郎潘金莲这两口子,既现实又另类。称其现实是因为他们两人过的是平平常常的日子,没有大富大贵没有英雄豪杰,和寻常百姓无二。说其另类是因为武大郎和潘边在一起是非常不谐调的搭配,照书里说是“好一块羊肉,倒落在狗口里”,极美的和极丑的、极优秀的和极窝囊的放在一起。那武大郎怎么说也是个很窝囊的角色,第一他的长相极丑,“这武大郎身不满五尺,面目丑陋,头脑可笑”“人物猥獕”,外号“三寸丁谷树皮”(第24回),三分象人七分似鬼,可说是人见人厌。
第二武大郎懦弱无能,被一帮浮浪子弟欺负得在老家清河县没法安身。第三武大郎家境贫穷,只靠卖几个炊饼过日子,而且没见他那炊饼有什么独到的手艺或是开出连锁店搞出规模经营来,只是个街边小摊。照今天的话说,武大郎在社会上属于弱势群体,没财产没权力没地位没文凭没技术没背景,连个象样的皮囊都没有,彻底的无产阶级。
潘金莲就不一样了,无论从哪一方面说,在当时的清河县阳谷县一带,潘金莲在女人中都可算是出类拔萃的优秀人物。从最明显的地方说,论外貌,潘金莲的身材长相绝对没的说,那是大美女,不然怎么能惹得妻妾成群的西门庆大官人心动。古时妇女不读书,女子无才便是德,不像现在,美女加上硕士博士的头衔便身价大增,所以咱不能苛求潘金莲有多高的学历。
不过古时妇女讲究个“德容言工”,做一手好的针线活就是女人的才能。王婆借第一分光时潘金莲主动说愿为王婆做寿衣,说明潘的针线手艺不错,至少是拿得出手去,比仅能缝缝补补自家衣服的要好上一个或几个档次。试想手艺平平没点看家本领怎么敢自报家门给别人做东西,要是做得不好,自个丢脸不说,还要被人家埋怨糟蹋了料子。
再说潘金莲的品德,这个问题似乎作者早就给盖棺定论,是天字一号的“淫妇”。书上说她“为头的爱偷汉子”(第24回),后文书中又一口一个淫妇,这评价已是板上钉钉,没商量的余地。然而作者未必和读者这么直肚直肠直来直去实话实说,古人说话都爱拐弯抹角和人兜圈子捉迷藏,明明这么回事偏要那么说,名曰什么微言大义春秋笔法,比如曹雪芹给贾宝玉的评语“腹中原来草莽”“顽愚怕读文章”“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只要读过几页红楼的都明白这些全是反话。
再看书中对潘金莲最早的介绍:“那清河县里有一个大户人家,有个使女,小名唤做潘金莲,年方二十余岁,颇有些颜色。因为那个大户要缠他,这女使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从。那个大户以此恨记于心,却倒赔些房奁,不要武大一文钱,白白地嫁与他”(第24回)。若真是淫妇,有大户主人来缠正是挠到痒处的好事,就算不投怀送抱也要半推半就。潘金莲却不肯依从,还去女主人处告发,想必那大户也受了些河东之威,故而记恨。所以作者说潘金莲“淫妇”“爱偷汉子”云云,不是真话,只是障眼法而已。扯远了,咱不是给潘金莲翻案,就此打住。
综上分析,武大郎一无是处,潘金莲样样优秀,这二人在一起差距极大,用现在的新名词来说,是甲女和丁男的搭配。
不久前看到一个社会调查,说现在特别是大城市的大龄未婚男女有一种趋向,大龄未婚女多数是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才貌俱佳,总之是各方面都很优秀,如果把人从优到劣分甲乙丙丁四等,这些难嫁的女性多是甲女。而大龄未婚男则刚好相反,多数或是贫病丑傻,或是没本事没门路,或是浪荡子弟,或是归正人员,总之是歪瓜裂枣没有好货。这些难找老婆的男性多多少少都有劣势,所以叫作丁男。
这个调查说这种所谓的“甲女丁男”现象是近年出现的,不过据我知道,几十年前就是这样。在我爸妈那辈的人里,有几个至今不娶不嫁的,不嫁的或是品貌气质出众,或是家庭出身高贵,在当时都是最优秀的,因为优秀所以眼界高了,一来二去耽误到人老珠黄。不娶的几个都是家里穷,连间象样的房子都没有,所以一拖再拖,始终没讨上老婆。所以这种甲女丁男现象该是由来已久,比如潘金莲和武大郎,他们凑一块只是因为那个大户对潘金莲的报复,如果没有人为因素,武大郎想讨个老婆该是很难的,讨个像潘金莲这样的更是绝对没有可能。而潘金莲要想好好嫁了也不见得顺利,从她不肯依从大户可见一斑。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甲女丁男现象?其余的几档男女哪里去了?仔细分析一下,原来咱们这世上男女搭配是习惯于这样的:甲男配乙女,乙男配丙女,丙男配丁女,男的总要比女的高一点。剩下的甲女没有比她高的男了,所以嫁不出去;丁男则是没有比他低的女了,所以讨不到老婆。这样的搭配有点像田忌赛马:以田忌的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田忌的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田忌的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男人就像是田忌的马,女人就像是齐王的马,这样错开搭配田忌才会取胜,这样搭配的男女才会和谐稳定。因为田忌是三局两胜,所以要把上等马和下等马硬拉在一起,而人不能和马一样被随意支配,所以甲女和丁男永远在两极。
那么为什么非得这么错开搭配才成,平行搭配岂不是更好?我想大概因为有这些原因:从远古时代起女人就被当作男人的私有财产,或者当作货物、利益条件等交换,总之和男人不一样,不像是个十足的人。所以男人和女人之间更像是一场交易,即男人向女人买、女人卖给男人。既然是交易就难免会有不成交的情况出现:当卖家太贵时,就没人买得起;或买家太穷时,就没人肯卖。这就解释了太优秀(或自我定位很优秀)的女人难嫁,太窝囊的男人难娶。
男人和女人还有一种是保护关系(其实保护也是交易),因为先天生理和社会地位上多数都是男强女弱,所以必需是男人保护女人,不可能是女人保护男人。最弱的丁男没能力保护别人(甚至连自己都保护不了),所以只好一边晾着。最强的甲女没有男人吃得消保护她,所以也只好自个儿过日子。
另外和性别比例有关,因为中国人历史悠久的重男轻女观念和繁重的生产劳动需要男人的体力,所以除了极少数战乱年代壮年男子大量死亡,导致男性比例下降外,其余大多数年代都是男人比女人多,根据抽屉原理,在一对一的情况下(事实是一对多的为数不少),那部分比女人多的男人注定要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哪些是多出来的呢?人是生物,生物遵循的是优胜劣汰原则,理所当然是劣的那部分刷下来,所以就有了丁男现象。
再从思维、心理、性格上的先天区别看,男女搭配的过程往往是男人采取主动,所谓追女人泡MM,女人则是被追被泡的。这样两方面的关系是男人好像进攻的一方,女人好像防守的一方,特别是优秀的女人身边常常围着一大圈进攻者。根据《孙子兵法》对进攻者常称之为“客”,可知进攻的一方虽然在动作上是主动出击,但在双方关系上却多处于被动地位,而防守的一方却常常占着主动地位。所以在男女派对的游戏中常常是女人掌握着事情发展的主动权,优秀的女人更是如此,可以从容不迫地挑选一个最优进攻者。
不过照这么说该是甲女易嫁才对,从道理上说甲女们可挑选的余地最大,应该是成功的概率最高。但事实和理论总是有差距的,更多时候可选择的结果太多不但无助于成功,反而会帮倒忙。比如去商店买东西,如果只有一两件商品,用不着多比较就买了,商品太多就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比较,假设每两件商品互相比较一次,三件要比三次,四件比六次,五件比十次……如果有几十上百件商品,需要多大的工作量才能把这些商品逐一比较完?!
又比如,在一片果树林中,只允许摘一个果子,且不许走回头路,尽量摘到最大的果子。有些人会迟迟不肯摘,总希望后面有更大的果子,当走到果林边上时发现果子更小了,但是不能回头,有的人不愿意摘小果子,只能空手。一些甲女们正是这样,反复比较着进攻者,又希望有更优秀的进攻者出现,不知不觉红颜逝去。
有了这么些既成事实后,本着“存在就是合理”的原则,男女在进行派对游戏时或有意或无意都遵守着错位搭配的规矩,男人找女人总要找比自己略低一档的,高了反倒不敢要,没听说女强人的家庭离婚率都高出许多嘛,并不是这些女强人们喜新厌旧,反而是男人无法接受“不如女人能干”的现实,觉得太委屈太压抑,干脆散伙。女人更是这样,一定要找比自己高一档的男人,这样才有安全感,常有听到这样的事:某人下岗或做生意赔光了本了,老婆也就跟别人走了。女人是一种特殊的财富,男人失去财富也将失去女人。在长期遵守和实践中,错位搭配规矩和甲女丁男现象牢牢地巩固下来了。
武大郎和潘金莲悲剧产生的原因就在于违反了这个规矩,武大郎和潘金莲纯粹出于偶然走在一起,但武大郎毕竟是丁男,没有能力拥有潘金莲这样的甲女。拥有一件不该有的东西是危险的,比如一个黄口小儿拿着万贯钱财在街上走,难保不招人抢夺甚至谋杀。武大郎正是这样的命运,他错在把大户的对潘金莲的报复当成天上掉的馅饼坦然接受,不懂得拒绝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结果不但没能真正拥有这个好东西,反而搭上自己的小命。潘金莲也是违反规矩的牺牲者,命运无情地把她交给一个不该拥有她的弱者,自己又没有选择的权利,所谓明珠暗投。潘金莲错在她太优秀了,错在她是女人。
男女之间是这样,君臣主仆之间也是这样。《三国演义》中的陈宫便又是一个明珠暗投的例子,若论计谋韬略见识胸襟以及人品德操,陈宫无一不是上品,他本该和三国时其他众多的优秀谋士一样建功立业,可惜陈宫所投非主,吕布是个徒有其表的绣花枕头,陈宫的才能丝毫得不到施展,最终吕布陈宫都落得兵败被杀的下场。
古代有主臣之分,现在虽然没这个说法了,名义上都是平等的,但应聘招聘,找工作或雇员工,道理还是一样。应聘者大多会感叹工作难找——好工作竞争对手太多,成功希望不大,比如报考公务员。竞争少的工作又不好,不愿做。而招聘者也会埋怨人难找——优秀人才开价高,雇不起,而雇得起的又多是庸才,经常一茬又一茬地换人。在用人单位和员工之间也有类似于甲女丁男的现象:太优秀的公司找合格的员工要费点周折,太优秀的员工也不大容易找到满意的公司。太平庸的公司找不到员工,太平庸的员工找不到工作。
可见一个人太平庸是不好的,没有竞争实力,人总是优秀一些的好,没用的要面临淘汰的危险,例如庄子的朋友在招待客人时把不会叫的雁杀了。但庄子又说山中的大树以无用而得天年,是不是太优秀也不好呢?优秀是需要的,而且是越优秀越好,只是优秀不能成为负担,成为束缚自己的枷锁。关键是要有眼光,给自己准确的定位,找到合适的座位,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而具有准确的眼光又何尝不是一种优秀?优秀,请多一点,再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