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望书》 朱幼棣 著中信出版社 2008年1月 42.00元
【抄书】
对大多数读者来说,朱幼棣不是个熟悉的名字,《后望书》也不是热门的图书,不过说起朱幼棣当年在新华社作为专跑中央常委线记者的身份,说起他当年写下的诸多《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稿件,读者对朱幼棣却立刻就生出了兴趣。最近,他的新作《后望书》出版,这部凝结朱幼棣十多年写作结晶的大书,回望三门峡、奉节、南水北调等等国家重大决策过程中所失去的文化遗存和历史遗迹,有沉郁之致。书中所述话题,大都曾经在媒体上热议,如今旧事重提,当然不仅仅是为了怀念,更是为了前瞻,为了同样的遗憾,能够少一点,再少一点。
●三门峡———无水的淹没
芸芸专家搞的360米的“虚高水位”,是留在历史和科学发展长河上的虚假的刻度。它造成的水文,可能还有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损失和灾难,不应该在今天水落石出吗?
●西北:缺水背后的真实
石羊河下游以打井取水维持生计,井越打越多、越打越深。民勤县目前在运行的机井还有9400眼,有300眼井深超过300米以上。民勤盆地每年超采水量达4亿立方米以上,绿洲潜水位平均每年下降1.44米,30年降深总计42.2米,在绿洲中心形成了一个很深的大漏斗。
●迷失的黑河
黑河中上游修建了百万立方米以上库容的水库30多座,黑河完全被“控制”、“驯服”了,黑河35条较大的支流,断流了33条。上世纪80年代,黑河额旗狼心山以下年流量急剧下降为5亿立方米。1990年,下泄下游水量1.83亿立方米。额济纳旗境内的黑河19条支流全部干涸。湖水干涸后的额济纳地区成了沙尘暴的重要源地,形成了一条横贯我国北方的“沙尘走廊”。
●大调水:用什么维系国家与民族的血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2008年最终调到北京的水量,只有10亿立方米,仅占计划调水总量的十几分之一。那么,其余100多亿立方米的水都到哪里去了?多数流向河南、河北一些地区。黄淮河平原,80%以上的水资源都用于农业灌溉。对农业来说,这点调来的水是杯水车薪。而实际上,灌溉庄稼,种麦子和玉米,也用不起每立方数元成本的昂贵的长江之水。
●世纪移民
有的人总是想方设法从移民身上捞一些好处,偷工减料。钟祥县建房2460间,上报每间造价409元。湖北省移民指挥部派人对所用物料及工日核算,每间造价仅为276.61元,虚报了138元!
(责任编辑:章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