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提示: 回顾19世纪百年绘画史,长期被视为传统绘画的“衰落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口诛笔伐呢?艺术史家万青力在书中重新审视了这种误解,并为19世纪绘画正言。
【绘画史】
《并非衰落的百年》 作者:万青力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定价:98.00元
19世纪的绘画乃至整部清朝绘画史,常被认为是乏善可陈。从康有为发出“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矣”之声,到徐悲鸿力主以西画革新国画的身体力行,再到上个世纪末“中国画穷途末路”的论调,传统中国画似乎已被判了死刑。19世纪百年绘画史,更被视为传统绘画的“衰落”,不堪一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19世纪的绘画为何曾招来口诛笔伐?究本探源,不难看到,对19世纪艺术攻击的言论无不建立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潮之上,而刺激这种思潮使之得以产生的,正是19世纪西方用炮舰与火药洗刷中国的历史。清末国运的衰败让整个民族的自卑感像野草一样疯长,“革命”一词也从政治的符号演变到对整部传统艺术的颠覆,在强悍的话语与严峻的国势面前,艺术只有忍气吞声。
然而,艺术有自己的生命与轨迹。它不会随着朝代的更替戛然而止,相反历史上四分五裂的局面却大大刺激了艺术的发展,正如战国思维之活跃,六朝美学之放达。同样,艺术也不会因为经济雄霸天下而绽放异彩。这正是万青力《并非衰落的百年》所坚持的观点与准则———中国画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形式规律与美学追求。因此,当我们回顾中国艺术史的时候,应看到中西文化观念差别以及中西艺术史差别,西方绘画不能成为衡量中国绘画是否先进的标准。尽管不幸的是,惟西方马首是瞻一度是20世纪以来的主流观点。
在这样一个与世界接轨的艺术潮流中,万青力想要找寻一条中国艺术自己发展的轨迹,他试图通过梳理19世纪百年的绘画史澄清中国绘画内部规律的变迁,而不是“以西观东”的衰落。书中的确读到了中西文化的泾渭分明,不过并非简单的民族主义情怀,而是以艺术史的事实来说明问题。全书以史料的搜集与考订出发,结合文化经济背景,勾勒与分析曾被人忽略的百年绘画史为经;以对大量19世纪画家具体作品深入的个案专题分析为纬,编织百年艺术之脉络。
此外,书中隐含一个更为重要的思考,即何为“现代”?在作者看来,西方的现代艺术来源于其自身的发展轨迹,从古典主义到印象派再到现代主义,可是这类标签无疑不适用于中国绘画的发展。同样的,中国艺术的现代也不是对于西方冲击的一种简单回应,它有着自己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轨迹。书中将19世纪绘画史分为三个具体的时间段:从19世纪初绘画观念变革,到世纪中期社会商业化的转型再到晚期市场因素对绘画的主导作用,勾勒出19世纪绘画百年转折之中,从传统“正宗画法”的终结走向自身现代的历程。
书中涵盖了众多画家史迹的搜集、梳理,其间除了19世纪绘画名家的介绍与研究之外,尤其重视一些值得艺术史重新定位的画家,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评价与定位。如19世纪镇江画家张崟,作者通过搜集各博物馆与民间藏家所藏他的作品信息,并结合画作中的画家自己的题识,配以精美的藏品图版,认为他“当得起19世纪初期一大家,其成就为人云亦云的‘衰落期’概念所掩盖、忽视”,而不是仅仅的所谓“小名家”。此外还有一些曾被画史忽视的画家在书中也得到了深入的分析,如任熊、苏六朋、苏仁山、刘彦冲等等,作者从作品分析入手,结合画学思想的分析以及时代因素的作用,阐述他们优秀的艺术成就。书中对于他们作品风格的重新认识与解读说明了作者著史观念的严肃,同时也说明了重新认识历史的重要性。全书观念明晰,论述深入,图片资源丰富,堪称图文并茂。
作为一个学贯中西、同时又兼长绘画技法与理论的学者而言,万青力具有中西文化与艺术的视野,同时又有熔铸理论与技法的优势,这些特色在这本书中得到突出的体现。他无疑是想告诉读者,中国的艺术究竟是什么样子,艺术史的记载是否有所疏漏,它与西方有怎样的不同,它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形式怎样理解才不失偏颇等等问题。书中以一段具体而具有争议的历史出发,而其背后的深意在于,中国画是有自己的轨迹与评判准则的。19世纪的绘画史,也许仅仅只是作者思想的一段颇有意味的注脚。然而,19世纪绘画所蕴涵的光彩,却借这部“不肯攀附”的书得以重新浮出水面。
一个饶有意味的事情是,与万青力重新审视19世纪中国绘画相伴随的,确乎是“中国风”的盛行,以及民族自信的拾回。也许,越来越多的被尘封或被遗忘的百年历史将重见天日。
□书评人 傅慧敏
(责任编辑:章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