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泡沫先生:艾伦·格林斯潘与消失的七万亿美元》作者:(美)哈契(Hartcher,P.)版本: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定价:20.00元
【金融】
在格林斯潘主政的年代,美国政府在美联储的默契配合下,大规模地以债养债,用债赚钱。这是一个人类历史上未见的异型债务帝国。美国伴生了一个超级大泡沫,到了格林斯潘下任伯南克拼命派发钞票的今天,它已难以为继,并开始逐渐崩塌,并在崩塌过程中以全球其他国家为壑。以至于斯蒂格利茨用“斯人已去,遗害犹在”来形容他的影响。□书评人 陆新之
在世界上的历任各国中央银行大祭司之中,至今为止格林斯潘是遥遥领先的第一人。他曾面对1987年的股市黑色星期一,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长期资本基金危机和2001年恐怖袭击后的信心危机,通过果断行动和灵活的货币政策,他避免了危机演化成美国的经济灾难。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的18年,美国经济平均每年增长3%,创造了战后最长的经济繁荣期,而通货膨胀大多数年份被控制在3%以下。
曾几何时,格公名满天下,金融业四海归心。美国报纸写过一个不关心政治经济的美国老百姓的愿望就是,希望美国未来十届的总统姓氏为:克林顿、布什、布什、克林顿、克林顿、布什、克林顿、布什……而这两家族人要做的最重要工作,是让格林斯潘一直担任美联储主席。
俱往矣!美国的次级贷款坏账泡沫魔鬼一旦被放出了潘多拉的盒子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去年秋天,澳大利亚的财经记者彼得·哈契对格林斯潘的成就审视之余,提出了相当严厉的指控。他在《泡沫先生:艾伦·格林斯潘与消失的七万亿美元》一书中就美国历史上代价最高的金融事件次级贷款提出质问。卸任后的格林斯潘也审慎地承认,他曾经发现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存在问题,但是他当时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没有为此采取合适的措施。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US FederalReserve,以下简称“美联储”),就像人们普遍所理解的那样,是美国的中央银行。它成立于1913年,是这个国家在中央银行方面所做的第四次尝试,也是最持久的一个。所以,去年有人大惊小怪地发现美联储并非公立机构,但是这个属性并不影响这个组织的使命———基本上为着美国政府以及美国政府自认为代表的大多数美国公众的利益。
格林斯潘操控美国乃至世界经济运行的时候,主要的法宝只有一个:利率。他能做的,通常是调高、降低或者不动。当然,他在这一代人的记忆之中,是经常拨弄利率手柄的冷面酷男。1992-1995年,在美国经济一片向好的情形下,格林斯潘未雨绸缪,7次提高联邦利率,为经济适度降温。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扩散到全球,格林斯潘又在10周内连续三次减息,创造了之前美国历史上最快的减息速度,稳定了经济。同样在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和9·11事件后,格林斯潘在短短一年内,下注一般将利率从6.5%降至1.75%,刺激经济增长。自2001年初以来,美联储相继13次下调利率。降息政策确实发挥了刺激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同时也助长了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膨胀,并最终导致房市泡沫破灭。而随着2004年到2006年间美联储17次加息,抵押贷款借款人的负担大幅增加,导致借款人逾期还款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比例显著上升。
格老的最后美联储主席岁月,如同曾国藩围剿捻军失手一样,显得力不从心。或许,是顾虑一世声名,不愿为共和党背黑锅,所以一改往日“表达模糊、讳莫如深”的作风,开始对一些敏感问题直言不讳。在他的名为《格林斯潘:动荡的年代》的新书之中,格林斯潘批评了美国现任总统布什的经济政策,认为布什以及国会的共和党牺牲了安全的经济政策,以换取政治利益。这种在政坛少见的破格翻脸之举,由八旬老翁发出,颇有左牵黄,右擎苍味道,老夫聊发少年狂也。
格林斯潘是我们这个时代,仍然表现出历史人物一般复杂多样性的个体。正如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许多中央银行行长一样,在公众面前他一直保持着一种令人费解的语言风格。一方面,他从来没有表现出曾国藩式的信仰坚定,更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机会主义者,在重大决策之时常常以实用为导向,更像是后来的合肥李中堂。但同时,在他担任美联储主席的漫长岁月里,尽管期间经历政党更迭以及冷战结束、全球化、新技术革命的重大变化,他却成功地驾驭住了这个复杂的机构,保持了美联储政策的一贯性。在《动荡年代》的扉页上,格林斯潘还隆重地强调把新书献给了他的精神导师艾茵·兰德———虽然,兰德在今天普遍评价不高,甚至有声名狼藉之感。而格林斯潘或许以此表示,他仍旧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坚定信徒。这一点,和曾国藩写信给平乱功成的曾老九,劝勉他“百战归来再读书”可曰异曲同工。
(责任编辑:章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