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友议论】
50后是被“文革”耽误的一代人,大学教育基本上是在80年代完成的。我的同学中,除了个别四八、四九年的人之外,绝大多数在五零年至五九年之间。所以说,80年代对我们这一代非常重要,属于先天不足、后天恶补的时期。前几年有一本书,叫作《西风吹书读哪页》,用来形容80年代的读书风气,倒是十分的贴切。我至今还记得,学校开办选修课,讲弗洛伊德,老师是从校外请来的,那些天,教室里挤满了学生,教室坐不下了,就趴在窗台上、站在楼道里听。后来读萨特,读尼采,读马尔库塞,都在那个时期。
50后的80年代阅读,有两个前提,一个是改革开放,门户渐开,先是开窗子,继而开门,外面的东西都涌了进来,让我们应接不暇;再一个,“文革”当中,专制主义当道,我们都被压得透不过气来,读书成了很奢侈也很冒险的事。忽然有了很多书可读,而且是光明正大地读,不用再偷偷摸摸的了,那我们就很开心,天天像过节一样。如果要概括80年代的阅读,其主要精神特征我以为是在两个维度上展开,社会历史方面表现为本体或主体之维,文学艺术方面则表现为审美之维。
那个时候没有畅销书排行榜,但哪些书畅销,哪些书在大学生中间最流行,大家心里都有数。那才是真正的排行榜,是读者心里的排行榜,和现在的花钱买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我看现在的排行榜,更多的只有伤心。我认为,它记录了我们这个社会、这个民族精神退化的历程。有时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年纪大了,变成了鲁迅讽刺过的“九斤老太”?但现实总是无情地粉碎我的自责和内疚。我看到,我们确实变得太“现实”,太“实际”,太物质化,太享乐,太自我,太相信钱是好东西,太犬儒主义,也太容易接受现实的秩序安排了。我们都成了既得利益者。所以,“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竟成为我们向现实妥协的托词,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
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精神风貌,自然不能由阅读来完全地负责任,但社会的阅读风气,总是可以照见它的影子。
□解玺璋
(责任编辑:章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