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是有一些人想做些不一样的事情,冯仑算是一号。
在自我总结的新书《野蛮生长》里,我们知道了这位“地产思想家”的自我评价:资本家的工作岗位,无产阶级的社会理想,流氓无产阶级的生活习气,士大夫的精神享受;喜欢坐小车,看小报,听小曲;崇尚学先进,傍大款,走正道。
既然是思想家,总要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财经作家吴晓波说冯是中国企业界的“段子派”掌门。用一个个外界并不熟知的段子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未必深刻,但好看。
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冯仑的经营理念,就是“制度比人强”。
他推崇王石,认为王应该是“挂在墙上的企业家”(神才挂墙上被人崇拜),而王石能做到这一步是因为他始终把自己定义为一个经理人,而不是企业家。
为什么万科不行贿?因为老大不是老板。虽然成本看着高一点,但是踏实,用规范化的制度做企业也能保证有好利润。
一个朋友找到王石,拍出拿到的批文,准备和兄弟做完分金银,没想到却被拒绝。这人跪在王石面前也没能如愿。王石没了朋友,却得到了规范运营的制度。
和王石形成极端对照的是牟其中,冯仑曾经的老板。老牟五十几岁还敢和人比勇斗狠,敢一拳打人缝五针。身为一个企业家,操心的却是中美关系和喜马拉雅打通后中国西北干旱得以解决这种总理该想的事情。
南德公司下设部门办公厅、一处二处,又是东北办、西北办……冯仑的职务是办公厅主任兼西北办主任。
出走南德后,冯与老牟反目成仇,曾经放出狠话“活着就不要见面”,牟其中入狱后却又去探视,自废誓言,并决心在老牟出狱后把他当另一个爹养着。
至于当年的“海南万通六君子”的和平分手,他的总结是“江湖方式进入,商人方式退出”。既然是商人,总还是要用商人的手段来做事,兄弟可以不做,但生意照常升起。
有了制度,就能做爱做的事情。啥是幸福?冯氏标准是:一、自己决定几点上班;二、自己决定发多少工资;三、自己决定去哪儿。三大条后还有三小点:不算小钱,不算时间,不算是非。
潘石屹自比“房地产的章子怡”,冯仑却从没说过自己是地产界的思想家,但这位中央党校曾经最年轻的学员,国家体改委的活跃分子,当了老板后还跑到社科院去拿了一个法学博士,论文题目是《两岸统一后的国家结构形式研究》。
用段子讲思想,冯仑的做法见仁见智,现在他又有了新的想法:做中国企业家的口述史,不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尽可能详细,然后给这些人写传记,再在网上建立一个民营企业门户或者博物馆,尽可能梳理好民营企业发展之路。
20年风雨沧桑,民营经济走过了一条坎坷路。“思想家”冯仑给民营经济的定位是——合作而不竞争,补充而不替代,附属而不僭越。既要追求金钱欲望的“色”,也要守住社会伦理及政策法规的“戒”,理想状态则是“清清白白的汤唯干干净净地脱”。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