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两年,随着股市的火爆,与此相关的财经书籍也跟着火了一把。以清华大学出版社为例,先后推出的《零风险炒股实战策略》、《基金经理》和《高位出局》都顺利进入2007中国书业年度评选排行榜。这些书籍的推出,对普及股民证券投资知识、提高股民风险防范意识和理性对待个人投资得失都取得了良好效果,为维持市场稳定、让广大老百姓分享国家经济发展成果起了积极作用。然而,这些书籍都是就市场论市场的,都属于证券分析的范畴,真正着眼于对上市公司本身研究的书籍几乎没有。这里面就存在着很大的偏颇,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众所周知,市场本身并不能直接创造财富,真正创造财富的是企业,是上市公司。股民购买企业股票,其实是购买上市公司被等量分割化的股权。这种等量分割的目的是便于交易,从而促进资本流通,为繁荣资本市场创造有利的条件。股民买卖股票当然是为了高抛低吸,赚取差价,但如果对自己所购买股票的本质没有清醒的认识,对手上股票所代表的上市公司一无所知,那么,就只能盲目跟风,由于心里没底,结果不是把好不容易到手的黑马轻易放跑,就是手上的股票温水煮青蛙慢慢缩水,更多的股票是在手上捂了很长时间不涨,刚刚卖掉就涨停板。广大股民在后悔莫及和感叹自己命运不好之外,有没有责问自己的责任?有没有想到对一家公司毫不了解就盲目投资其实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丁力的最新长篇《上市公司》注定要起引领作用。他似乎要把股民的注意力从证券分析引领到企业分析上来。从他既担任过上市公司核心高管又掌控过机构资金的经历看,也似乎只有他才能担当这个引领重任。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