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亨利·詹姆斯相信,如果小说家不像历史学家那样专心致志地追求真实,便要丧失他的全部立足之地,这当然是个有意思的命题,可以用它炮制出许多论说文章来。然而阅读本身没有这样麻烦,如果你面对的是《大象的眼泪》。
这本小说的人物与背景是基于真实的人物与历史蓝本。看看书后的介绍便知道,作者莎拉·格鲁恩偶然在《芝加哥论坛报》上看到了摄影师开尔提于上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跟着马戏团巡回美国的事情引起了她的兴趣。于是她勾销原本的写作计划,钻进美国的马戏团火车巡演时代。这包括大量的历史书籍、图片和三趟旅行。因而,小说里的诸多奇闻轶事大多来自那段几乎被尘封的历史。
故事很简单:康奈尔大学的雅各突然被一场车祸夺去了父母,这时他已临近毕业了。身无分文的他只有流浪,无意中碰上了班齐尼兄弟天下第一大马戏团,成为他们的兽医,还爱上了漂亮的玛莲娜,不过后者有一个凶悍的丈夫,奥古斯特。小说的叙述由93岁的雅各完成,格鲁恩在此展示了一位通俗小说家的技巧,开篇设好悬念:“心肝儿”抄起一根铁桩将眼前某个人的脑袋如西瓜般劈开——“心肝儿”是谁,被杀的人又是谁?雅各为什么一直守住这个秘密?
我们从一开始便知道,雅各已经年迈到必须住敬老院了,因为儿女们没有能力照顾他。这个老头个性很倔强,看护们常拿他没辙。另一个小老头宣称自己年轻时给大象喂水喝,这引来身边老太婆们的无比崇拜。不料雅各怒骂道你是个骗子,这不仅惹怒了众位老伙伴,还得罪了看护。现时与过去的故事交叉在一起,穿插进行,既适时调节着阅读节奏,又刺激着情节上的期待。顺便还给读者上了一课,课程名为“老年心理学”。
有趣的是,尽管格鲁恩在叙事技巧上颇下了番工夫,但最吸引人的倒不是小说的故事本身,而是上世纪30年代美国特有的历史背景下那些朝不保夕的小人物。随着《禁酒法案》在1920年的正式生效,酒在广袤的美国大地上无影无踪。保守派们将酒精比作奴隶制,而饮酒者则和奴隶主一样邪恶,必须用立法手段清除。遗憾的是,经济大萧条的来临使得禁酒团体的努力非但没有实现无酒化的初衷,反倒使私酒贩子大发横财,更激得平民们将饮酒当作政治反抗的极好形式。
这一切被无意地浓缩在小小的马戏团里:大量的失业者来到马戏团谋得小小的杂工职业,生活的匮乏在其次,还得随时面临着被打手伤害乃至扔下火车的危险;致残的牙买加姜汁药酒在短短的一年间毁掉了十万名美国人的真实悲剧;一方面是道德家们的严密监视,另一方面却是色情表演的畸形发展;马戏表演被纳入体制化管理之前的混乱与黑暗,动物被毫无顾忌地虐待,工人们转眼之间便可丢了性命。这些从时间之翼上滑落的历史小碎片被小说拾掇起来,织就成一幅小人物的清明上河图。
(责任编辑:李杰)